目录

重写审计效率手册

在我干财审一年多还是审计助理的时候,就接到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约稿,

写了第一本书《审计效率手册》,

现在看来也是一件值得吹牛的事,

直到现在豆瓣评分是 6.7 ,也还算不错的。

不过当时,我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

如果读到一条不好的评论,

就会感觉紧张,把头埋起来,不再关注。

我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路径如下:

16年11月,入职审计初级,

17年7月,没升职,审计初级,

18年7月,升一级,审计中级(9月就转到IT审计),

19年5月,离职,去平安待了两个月,在家创业,

20年4月,再次入职,IT审计高级,

21年7月,升两级,IT审计项目经理二(跳过项目经理一),

22年7月,升一级,IT审计副经理,

23年7月,升一级,IT审计经理,一直到现在。

我大概花了不到 6 年,升了 5 级,到达经理(副经理)级别,

在我们事务所内部也算很快的(我的运气比较好,遇到赏识的领导)。

在集团内部,经常会被同事问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

可能都觉得我是“效率工具”的代名词,

甚至连安装什么软件、维修电脑也有人来问。

实际上,对于财务审计的效率工具我也只停留了干审计的那两年时间,

当时自己确实做了很多工具,而且那个时候市面上分享工具的公众号是非常少的,

而现在,可以说非常多了。

直到去年,我和财审的高级经理丁老师一起,

开始打造“审计特种兵”,

又重操旧业,写了一个审计工具箱,解决提升审计效率的问题。

稍微与以前不同的是,以前我只站在初中级的角度,进行“自救”,做了很多单点的东西。

而现在主要是以丁老师作为经理视角下,延着审计全流程主线下来,解决项目组整体效率问题。

当然,工具都是模块化的,每个单点既可以相互组合,又相互独立,不会设置前置条件。

这个工具箱,前面我也在公众号公开分享,

以供广大所内同事以及同行使用。

写工具不难,具备效率提升思维难,写一套审计人愿意用、有人用、持续更新的工具难。

以前有人说,少折腾这些效率工具,对职业发展没帮助,

即使我自己受益于会使用效率、开发效率工具,从而在事务所几乎一年一升,

但我仍然缺乏信心反驳上述观点,我以为我是一个特例。

实际上,在和丁老师长久共事以来,我发现使用效率工具和审计专业知识不冲突,因为他就是这两方面都强的人,

而且他在我们集团内,或者行业也极其稀缺。

同时,我也会收到公众号留言,跟着我以前文章学习这些方面知识的人,实际上把路走宽了,有很多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

一方面,曾经我写的《审计效率手册》过去 5 年了,很多内容已经过时了,

另一方面,我想给这一年来做的工具箱,录制一套操作视频。

因此,我想再重新写一下《审计效率手册》。

下面是我梳理的一些大纲:

当然,“审计缺失的一课”我想讲的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高效技能和工具,

这些可能是帮助我快速工作、积累经验、提高技能的方法。

相当于是总纲和心法。

其它章节,是审计作业场景下可以提高效率的点,可以使用的工具,相当于是套路和术法。

当然,具体审计场景下的术法,我会结合三个主要的工具展开:

  1. 我写的 SW 审计工具箱。以批量明细表编制为核心的上下游工作。
  2. 效率视界公众号写的审计工具箱。主要解决批量获取网络信息为核心。
  3. 王建彬写的附注工具。主要解决附注刷报告的问题。

这些效率工具有付费的(非常便宜),有免费的,但都能公开使用。

就不存在你在 A 所,特定在这个所才能使用的 xx 软件,如果你离开了你所建立起来的技能就失效了。

可能会严重影响到你的积极性。

只要你还在审计行业干,你学习的付出应该都是可积累的,

也许你最开始是使用工具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过几年,你就可以以你的思路要求,提高整体项目组的工作效率,

形成你自己的工作模式。

当然,上述只是我的一个想法,

我还想知道大家是否愿意去付费购买这套课程,

这关系到我是否去花精力制作这套课程,

以及出来的快慢。

这套视频课程以及实操案例,我觉得价值占比 50 % ,

另外答疑服务价值占比 50% 。

请来投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