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何需明细表?
周五在丁老师家喝酒,丁老师作为中注协评定的全国唯4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一顿酒喝下来让我受益匪浅。
我和他最近都在分所搞“数字化审计”小组。
其实这个我和丁老师也搞了至少有3年了,只是每年的名字不一样,实质都一样,就是提高审计效率。
但前两年都失败了,今年我们从5月就开始启动,投入大量人力做这件事。
以前,我们做的事就是拆解审计流程中,费时的基础工作,弄工具来提高效率。
但,这件事其实远不止工具这么简单,
也许更多的涉及到审计作业模式的变革。
而大部分人其实只观其形,不悟其神。
审计需要明细表吗?
丁老师喝着酒,给我介绍他的项目的工作方法。
当他告诉我“审计不需要明细表”时,我很诧异!
怎么可能?没有明细表,我怎么做审计?
我做过财务审计做过2年,以我当时脑海中的概念,
审计那就是从拉明细表开始。
会计是分类的艺术,
会计科目是一种分类,明细表就又是更细化的分类。
而审计是选择的艺术,
基于明细表的变动,重要性的选择,风险的高低,在这种视角下,执行审计程序,完成会计科目的认定。
这是我以前的认识。
也就是说拉明细表基本上是我开审计底稿的首要步骤。
但这存在一个问题,
明细表、披露表、审定表、附注、报告,这一连串的操作其实都是大量费时的基础工作,
尤其是那种主体多的审计项目,有多少人基本上拉完这些表,填完这些数,就非常费劲了?
而这是审计吗?我理解不是。
而那些分析性程序,细节测试的工作被压缩到时间很少,导致审计质量不高。
我们也用过效率工具来提高某些节点的效率,但效果差强人意。
因为从作业模式上来说,没有改变,以前这些人干什么,现在还是干什么事。
而且工具的使用,这依赖于项目组成员的学习意愿。
对于没有工具的,而又很容易通过IT来解决的工作,项目组也会缺乏这种能力。
或者是,因为相同工作的集约化不高,导致工具并没有发挥最大的效能。
那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
变革作业模式!
把重复的、简单的基础工作分离出来,集约化生产。
让审计人员去做需要职业判断的,分析的高价值的工作。
这些话,大大小小的会我听过无数遍了,那具体怎么做?
这里我就不牵扯审计软件了,因为这其实和Excel并无本质区别。
明细表、披露表、审定表、单体附注、合并附注、生成报告,这些工作需不需要?
我想说,对于审计项目来说需要,但对于审计人员不需要。
从底稿层面,就把这些工作拆分出来,审计人员不需要做这些东西。
审计人员做什么?就做分析性程序、实质性程序。
有人说,那没明细表我怎么审计呢?
其实我仔细想想,明细表我还真用不上,用他无非就是和TB核对一致,以及来生成披露表。
分析性程序,我用账套(科目余额表、序时账)不就可以吗?
细节测试,我用序时账不就可以吗?
发函,我用账套(科目余额表、辅助科目余额表)不就可以吗?
检查,我用各种台账、发票、付款不都可以吗?
我仔细想一想,没有哪一项实质性程序工作是离开明细表开展不了的。
而这组人就给我做实质性程序,发现问题,形成调整分录。
那明细表、披露表、审计表、附注、报告这条线呢?
这些工作就让一两个低级别的人员或者不需要丰富经验的人员来做。
这些都是高度标准化的填数工作,只要定义好规则,借助IT工具或技术,就能实现规模化生成,
形成集约化成效。
要么借助所内的信息化建设投入,要么借助所内IT技术,能够节约大量时间成本。
对于上百家主体,进场一周就能生成未审的所有明细表、披露表、附注以及报告。
待分析组执行完审计程序,过入调整分录,就批量更新数据。
以前作业模式是作坊式,串联式作业模式,
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把基础数据处理工作剥离出来,
形成流水线式,并联式作业模式。
这有什么好处?
以前经理、合伙人要等到最后才能看到附注和报告,
如果发现有问题,其实时间上非常滞后了,
而并行作业,可能进场一周经理和合伙人就可以拿到未审附注和报告进行分析了。
及时把控高风险事项,提前要求项目组关注,针对性执行审计程序。
拆分的艺术
这么多年来,我们还是在以科目作为底稿的维度在作业。
这就像小农经济时,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粮食、衣物、房子、手工艺品,都是一家人自给自足。
但生产效率极其低下。
审计常常抱怨工作累,为什么累,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这种模式下的生产效率低下。
而工业化时代,大幅提高效率的作业模式就是流水线,就是集约化,就是一个人只拧一颗螺丝钉。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审计工作,把那些拧螺丝的工作剥离出来,
利用IT系统或者IT技术,进行集约化生产。
那些需要职业判断,分析技术的工作留给有经验的人做。
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是拆分。
为什么审计底稿要以科目作为划分的颗粒度?
为什么要一个科目作为一个底稿?
我以一张表作为拆分可以吗?
我以一个程序拆分可以吗?
或者我以一个更细分的点进行拆分可以吗?
我觉得这是需要想明白的事,
因为很多人做审计,就离不开审计底稿模版,
也就是那个大而全的工作簿。
但似乎学习审计书本的时候,也没有看到哪里说工作簿是审计。
只有打破这种思维,才能进行真正的拆分,
才能形成“流水线”。
才可能形成前、中、后台。
拆分之后的组装
当拆分后,各司其责,最后就涉及到组装。
就像生产一辆汽车,我们经过压铸、涂装等工序后最后需要总装。
这就需要各组之间工作的衔接,协同。
同样的需要从组织分工、具体作业协作流程、以及IT技术多方面的支持。
结语
听过丁老师讲的思路,
再看过他其实项目底稿,
完全打破了以前我对审计作业的认知。
近些年,在审计收费下降,监管环境趋严的大环境下,
提升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是摆在事务所面前的难题。
这些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从组织架构、作业模式、信息化建设多方面齐头并进。
但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作为一名基层的项目经理、经理、合伙人,其实也是有能力推动变革的。
至少你可以在你自己的项目上去做探索。
而这很大的一个难点是“拆”,
当你将审计“拆”出可以集约化作业的工作的时候,
也就拆掉了思维中的墙。
也许你就会感叹:审计何需明细表!